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升迁(1 / 2)

大明1617 淡墨青衫 1780 字 26天前

“臣,拜谢天恩。”

袁崇焕极力保持镇定,从地上爬了起来。

周文郁走到颁旨的礼部官员和旗校们身边,开始派发红包银子。

礼部官领了五十两,旗校们每人二十两,他们都很开心,开始没口子的道谢。

礼部官儿还能保持镇定,说道:“袁军门上任前未能面圣,其实一般授给辽东巡抚这样重要的职位,皇上和内阁都会先召见,皇上不一定见,内阁和兵部是要见的,还有司礼监的太监可能也会召见。不过袁军门立大功在前,又在辽东多年,熟谙地方情形,执掌军务多年,不会出什么变故乱事,所以朝廷直接授给官职,下官临行之际,兵部侍郎李春烨召见,祝福在下一定要将话带到,请袁军门不必着急收复失土,而是要镇之以静,徐图恢复为佳。”

袁崇焕微笑着听这官员说话,听完之后一点头,说道:“替我多谢李少司马,就说本官知道了。”

礼部官儿拱了拱手,自有傅于亮和程本直等幕僚带下去招呼。

其余幕僚俱是满脸喜色,周文郁先跪下行礼,喜气洋洋的道:“恭喜老大人,一会卑职就去更换旗牌。”

袁崇焕此前是山东参政兼宁前道,就任辽东巡抚之后门前就换“三军司命”的旗牌,将旧旗牌一律更换。

除了新旗牌之外,还有官服,关防,俱有更新,也是旗牌官和幕僚们来负责。

袁崇焕本人勉力保持镇定,袖袍微动,说道:“各位请起,此事乃水到渠成之事,不需如此恭贺。”

众人虽是依言起身,不免还是继续道贺。

虽然从兵部主事到辽东巡抚,袁崇焕只用了四年时间,堪称奇迹。其本人也只是三甲进士,又是闽人,朝中并无靠的住的党派,但先是匹马出关,造成诺大名头,然后费尽苦心,不仅攀上了孙承宗,还有相当多的东林大佬袁崇焕也是依附上去。

可以说当初朝廷给袁崇焕练兵的银子,除了少数留用和养着幕僚之外,多半的银子还是都送了出去。

不然很难解释,几年时间,一个小小的三甲进士兵部主事,居然能扶摇直上,历受大佬们的赏识,还特地为了他重设辽东巡抚,对一般人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神迹般的升官路线。

就算现在的蓟辽总督王之臣,对袁崇焕也相当客气。

而高第,杨麟等人已经或是被免官,或是被逮拿,距离宁远战事结束不到一个月,朝廷在人事上颇多更张变迭,最大的受益人当然是袁崇焕,毕竟在一片灰暗的辽西战事之中,宁远的坚守是唯一的亮色。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觉华失陷,高第攻讦袁崇焕拒不撤退,并且将宁远的一部份军资转运到觉华,这个说法也为好些御史所接受,在朝中攻击袁崇焕的人也有几个,但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声浪。

袁崇焕是唯一有实战经验并一直在辽西的高级文官,在女真威胁加大的情况下,没有人再愿意冒险去攻袁,一旦袁去职之后辽事再坏,没有人能承担得起这个责任。

袁崇焕此次加兵部右侍郎,李春烨应该也是以平级的姿态来提醒袁不要急进,而不是从正式的官方渠道。

内阁之中诸阁老也有私信过来,几个阁老的存在感相当的弱,他们对辽事几乎没有象样的看法,只知道从人事着手,并且渐渐恢复山海关到宁远的军事实力。

真正的幕后主脑当然是魏忠贤,目前来说,魏忠贤对袁崇焕的任用只是从其宁远大捷的实绩出发,对袁谈不上真正的赏识,袁崇焕也并不是阉党的核心人物,毕竟其有浓重的东林背景。

短短时间,袁崇焕已经冷静下来,这一次任巡抚从资历上来说他还是很弱,想要辽东经略或蓟辽总督一职还差的远,换个角度来说,袁崇焕还要养望。

外人尽去,送行的傅于亮和程本直等人也全部回来,众人都是喜气洋洋的样子。

“诸公的保举,我都已经呈上去了。”

袁崇焕对幕僚们还是很大方的,所以他的幕僚也是相当的忠心,哪怕后来崇祯二年之后袁被凌迟处死之后,袁的幕僚还是为他奔走,辩冤,明清易代,袁被抬的很高,他的幕僚们居功不小。

“多谢东翁。”

“多谢大人。”

袁崇焕声音低沉,说道:“我既然巡抚辽东,总要有所建树,诸公何以教我?”

“先练兵吧。”傅于亮道:“此番大战还是有些收获的,不少将帅的内丁和亲兵都有了实战经验,营兵也是在城头苦战过,上过战场,胆气就壮了,再加训练,就能和虏骑野地浪战了。”

傅于亮一直是帮着袁崇焕编练兵马的,虽然没有什么成效,不过还是第一时间强调了自己的本行。

袁崇焕等人都是点头,这一次宁远之战确实有相当不错的收获,最大的收获当然是袁崇焕升官,其次就是宁远城中的两万多关宁兵得到了实战的锻炼。

从逃跑到坚拒,再看到虏骑败退,这个心理上的优势相当强大。

关宁兵的装备具甲都相当出色,可以说是大明用举国之力打造出来的精锐,所差的就是胆色,包括将领在内都是胆气和信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