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1 / 2)

山沟皇帝 雨天下雨 1906 字 16天前

就当卢愚之陆军上将抵达嘉峪关的时候,数百公里外的哈密城里,乌力罕也是没有闲着,正在指挥着手下的将领们部署哈密城的防务,同时派遣骑兵部队密切监控周边地区,尤其是靠近嘉峪关地区的唐军动向。

乌力罕,其人也是鞑靼人里的老将了,而且他从来都没有参加过什么西征,他一直都是待在东线。

多年来一直带领鞑靼人的部队驻防在哈密地区,他麾下的三万多部队就是阻拦唐军西进的第一道防线。

乌力罕和唐军交手多年,对唐军可谓是非常的熟悉,并且也是针对性的做出一些战术安排,比如说这些年西域地区之所以没有遭到太大的损失,主要就是因为他采取了避敌锋芒的措施。

在靠近嘉峪关,也就是靠近大唐控制区的地带里,平日里只是保持着少量的侦骑部队,甚至连部落放牧都是不再过去,采取了坚清壁野的方式,愣是制造了宽度达到了一两百公里的无人地区。

但是在数百公里后,他却是在哈密地区修筑了城池,而且这还是鞑靼人主持修筑的第一座类似于棱堡的城防建筑了,鞑靼人和唐军交战多年,该学的东西早就学了,棱堡也不例外。

如此也是导致了,这么多年来,虽然每年唐军都会出来作战,但是顶多也就是爆发一些中小规模的战事,大规模的战役始终没有爆发,同时唐军受限于补给线漫长,也无法动员大规模的部队跑到哈密攻城。

而派来的中小规模的骑兵部队,也是不敢冒险攻打有数万人驻防的哈密,来了甚至都有可能被鞑靼人吃掉。

如此每年的中小规模战斗持续几个月后,唐军往往就会因为后勤问题而主动退回嘉峪关,这样一来,偌大的地盘又是重新回到了鞑靼人的手中。

如此反复了十几年后,饶是大唐帝国强悍无比,空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但是鞑靼人却是始终掌控着西域。

因此乌力罕也是步步高升,如今的他已经是鞑靼人的第四军军长,领中将衔。

至于你说为什么乌力罕的头衔为什么会是第四军军长、还有中将军衔,那自然是因为鞑靼人学习大唐的后果。

就和当年统一战争时期,明军学习唐军建立新军,从战术到武器,再到其他细节全面抄袭一样,鞑靼人也是持续关注,并学习大唐。

毕竟人类是非常聪明的生物,会向强者学习,鞑靼人虽然是异族,但是他们也是人。

再者,这几十年来鞑靼人有着一个强悍的首领,那就是俺答汗。

俺答汗能够统一草原,并且还打到东欧去,把基辅都给抢了下来充当首都,自然不是什么迂腐的人,他老早就是开始学习大唐的各项制度了。

当定都基辅后,这种学习更是达到了一个高超,俺答汗在东欧建立的金国,诸多政治制度基本是学习大唐帝国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各部、设立翰林院,确定九品官制。

不过鞑靼人还是有着自己的一些特殊政策的,比如说还有异族问题上,俺答汗的政策就显然不如大唐那么强硬了,大唐自己人够多,玩的是要土地不要人的那一套,哪怕是大唐国内其实也是有不少人保持反对意见的,而鞑靼人就是明显温和的多,他们往往会主动接纳被征服地区的民众,以利用征服地区的人口资源,当兵、种田、放牧、做工等等。

要不然你以为鞑靼人总数将近三十万的大军是怎么来的,他们鞑靼人的总人口也就百来万而已,全民皆兵都搞不出来这么规模庞大的军队来。

这三十万人里头,半数其实都是被他们征服的民族里的青壮里招募而来,尤其是步兵和炮兵等兵种,普通士兵清一色的都是异族人。

只有骑兵,绝大部分才是鞑靼人。

俺答汗带头学习,大部分鞑靼人也是知道向强者学习,这种心态在河套战役失败,进而被迫西迁之后,就是彻底爆发了起来。

人家鞑靼人为了学习造枪造炮,那可是敢潜入西北地区强行绑架工匠的。

而在诸多制度里,军事制度更是他们学习的重点,其中建立起来的大量枪炮部队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同时,他们还效仿大唐陆军,建立了类似于军、师、旅、团、营、队的编制。

没办法,他们既然要学习建立枪炮部队,不学习大唐的编制也不行啊。

因为新式武器的使用是需要编制搭配一起使用的,如此才能够执行相关的战术。

一开始他们还是用什么前后左右军、万户、千户之类的传统称呼,但是干脆是全盘抄袭了,学习了大唐开始用数字番号,再加上师旅团等,后来还加上了军衔制度。

可以说了,其实鞑靼人是全球第二家建立起完善近代军队以及军衔制度的军队了,比当年的前明军队还要更彻底。

前明军队里以张岳的督标为例,虽然也学习了唐军的编制和战术,但是依旧有一定局限性,更加没有什么军衔,只有传统的品级,没办法,人家是文官领军,你给这些将领们一个军衔,人家将领自己也不答应啊。

他们好端端一个文官,你给他们一个军衔,把他们当武将,信不信人家分分钟造反。

当年的张岳督标,军官都是挂文官衔。

然而多年后,鞑靼人抄袭的更加彻底,他们全盘抄袭了大唐的军制,不管是编制还是军衔,通通都抄,连名字都不改。

甚至他们内部搞的教育,还不是蒙文教育,而是汉文教育……

这种事听起来有些扯淡,但实际上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