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封王海外(1 / 2)

山沟皇帝 雨天下雨 1871 字 16天前

在立储问题上,李轩其实在也是犹豫了很久,最主要的还是考虑到继承人是否合格以及所带来的朝政影响问题,乃至后续更加重要的动乱问题。

毕竟站在李轩自身的角度来说,其实立贤是最理想化的选择,因为李轩自行选择一个合格的储君继承位置,这对后续的帝国统治将会带来极大的好处,而李轩自己也有足够的威望和手段,让这个储君坐稳位置,不管这个储君是不是嫡长子。

但是李轩却是担心,自己开了立贤的头后,后代们也是有样学样,但是贤与否,这却是一个无法准确衡量的问题,诸多皇子里,你认为他贤,但是其他人却不是这么认为啊,如此也就有可能引发夺嫡之争,轻者朝局动荡,重者引发内战。

而立嫡的话就没这么问题了,大家不用争,出生就是定下了大家的继承顺序,从一开始就断绝其他皇子们的夺位的念头。

不过立嫡的话,也有可能弄出一个废物当皇帝的悲剧。

这两种方式是各有利弊,但是李轩综合考虑之下,还决定立嫡!

因为李轩相信,储君合格与否,他后天所受到的教育才是决定性的,而教育是可以进行优化的,李轩相信通过完善的教育,哪怕嫡长子李暠本身的天赋平平,但是也能够培养为一名合格的皇帝。

所以到了最后,李轩选择了立嫡,并通过后天培养的方式来增加储君的能力,而不是让皇子们进行各自的竞争,然后选拔优胜者为储君,尽可能的避免政局动荡。

至少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内,李轩需要确保国内不会因为立储问题而爆发各种动荡。

既然选择了立嫡,那么对其他皇子的处理也要提上日程了。

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两位皇子,按照传统中原王朝的规矩,封王是必须的,同时也需要就藩。

前明时代,早期的皇子都是实封,在边疆地区就藩,然后成为手握实权的藩王,后来就有了燕王朱棣的叛乱的夺位,后期明王朝就是开始把皇子当猪养了,就藩后只给荣华富贵,但是不给实权。

但是李轩不想效仿前明早期的就藩政策,造成藩王半独立,然后造反之类的,同时也不想把成年皇子赶出去,圈在封地里当成猪养。

此外,如果不把皇子派出去就藩,那么问题也会多多,参考前明的福王,迟迟不就就藩,就会引发其他想法,认为自己还有机会。

综合考虑之后,李轩决定那种也不效仿,而是采取了把皇子派往海外的就藩政策!

至于说以后造反,造反就造反了,反正李轩的全球战略目标,是把全球都给征服,但是哪怕是李轩,都是不认为征服了澳洲,美洲,欧洲,非洲等地区后,这些地方能够一直都归属中央王朝的统治,时间久了,总是会出现各种乱七八糟的动乱的。

所以,还不如现在就做好准备,等到几百年后,即便是分裂了,但是那些地方的移民也还是华夏子民,而统治这些华夏移民的也还会是他李轩的子孙。

到时候即便是各个分裂出来的地区打仗,也只是家族内战,打就打吧,就跟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都是一群亲戚在打仗,打来打去,这肉还是会烂在锅里。

李轩不知道自己这么做,以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他也是不打算顾虑那么多了,先做着,看看情况的发展,假如事情的势头不对,那么就进行修正。

反正以李轩这个开国皇帝的威望,做什么其实都是一句话的事。

考虑这些,更多的也只是他的私心作怪,而不是说真的想要自己创立的帝国千秋万载,那是不可能的。

李轩的真实想法其实有点自私,那么自己活着的时候,帝国是统一的,统治全球的。

至于自己死了以后,哪里管得了那么多啊,儿孙自有儿孙福,享受那么几十百来年的荣华富贵也足够了,以后如果都是一群窝囊废,死了也活该。

这种想法,说的不好听一些,那就是自己死了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把儿子封到全球范围内,以后说不准还能留下一支血脉继续统治某个地方呢。

基于这样的考虑,李轩在长子齐王和次子赵王的就藩问题上,做出了出乎所有人的选择,他首先是让齐王前往大隅县就藩,而赵王的就藩之地,则是万丹。

然而这两个地方,在当代的任何人看来,那都是化外之地,帝国子民如果不是实在活不下去,都是不愿意移民到这些地方的。

但是李轩却是把两个皇子封到了这两个地方,实乃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在很多人看来,李轩这样做,那是比前明的那些皇帝还要狠,其他前明的皇帝给自家的儿子封王后,就藩的时候虽然是不给实权,但是好歹还是会留在中原之地啊。

然而李轩,却是直接把自家的儿子封到了海外蛮夷之地,这得多狠心啊。

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李轩这样做,只是让先让自己的这两个儿子做好准备,至于以后真正的封地,李轩已经是给他们准备好了。

这长子齐王的真正封地,是扶桑列岛,而次子赵王的封地,那可是一整个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