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节(1 / 2)

汉贵女 三春景 3948 字 28天前

说起历史什么的,陈嫣就比之前讨论主父偃放得开的多了…而在这个偏学术的问题上,刘彻也是少见的可以和陈嫣真正打平。

应该说,刘彻获得了这个时代最好的教育资源,有各个学派顶级大佬讲课,没有水平差的道理。然而问题是,他的大多数时间不能放在做学问上。关于学问什么的,他也就是了解这么回事而已,至于治国用人、平衡朝堂,那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一旦要讨论学术问题,除非是陈嫣放水,刻意降低难度,否则很快就会由陈嫣全面接手…没办法,陈嫣就是有这样的能力!甚至就连政治这个科目也是一样,刘彻的政治水平比陈嫣高,但纯粹的政治理论水平却不见得…陈嫣读了许多的书,还在后世见识了太多的政体国体,光是高中政治课上的一些观点就足够闪瞎这个时代的人了。

历史虽然也是学术的,但刘彻在学习历史上也下足了功夫,所以和陈嫣的水平相差无几。

毕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嘛!即使这个时候还没有这句话,但类似的观点肯定是存在的。坐在刘彻的位置上,他也确实要会从已经产生的历史中吸取教训。

说到以前读史上下的功夫,刘彻就有一些抱怨:“如今这些国之栋梁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先贤经典通读过几部的都少,读史更是敷衍!若是朕起兴考问几句,便是一问三不知了!”

陈嫣对此并不怎么意外,别把这个时代的官员想成是印象中的精英,事实就是这个时代识字率非常感人。很多朝廷官员也就是识字的水平,至于他们怎么当上官的,嗯,就继承来的,这有什么问题吗?

相比起少之又少的孝廉,这个时代最常见的官员是,爸爸是官员、爷爷是官员,或者追溯到祖上,有人在春秋战国时做过官员…总之,近一些的长辈有做官的,自己肯定能做官。而远一些的祖宗有做官的,自己也有很大可能做官。

有的传承的足够久的、家风足够严的家族,他们的子弟水平还算有保障。但一些新荣之家出来的子弟,水平真是不敢恭维!

实际上,不只是这些靠先辈遗泽当官的人,就算是凭借自己真材实料走上来的官员,其真实的水平也很值得商榷。

就以主父偃为例,他是纵横家的人,说实在的,这个时代学纵横家本身就很反社会了——这年头朝堂上的旧有势力是尚未完全退场的黄老学派,新兴的有儒家,还有不管哪家学派当家都少不了搭配干活的法家…纵横家甚至还不如没落的墨家之流,至少人家祖上还曾经阔过呢!

纵横家貌似历史上出了几个有名的人物,但究其社会影响力始终有限。

他能入纵横家的门,要么说明他脑子不好使,选了个没什么前途的科系学习。要么就是没得选,只能选择学这个。考虑到能够提出‘大一统’‘推恩令’这种主张的人不会是傻的,所以更可能是后者。

这并不奇怪,黄老学派走红的时候大家都想入黄老学派的门庭,就算入不了,拜入法家也不错。除非是纯粹的学术人才,不然在决定学习哪一家学说的时候,肯定是要考虑将来对应的出路的。

但当红的学说,特别是当红学说的名师,他们是不会随便收徒的。

主父偃没有什么出身,自己的天赋也不足以让一些大佬破格收他为徒,他只能在他能学的学说里,找一个喜欢一些、有用一些的。

主父偃绝对不是什么超级天才,不然不可能没有这方面的消息传出!更不可能沦落到学习纵横家!再加上没有特别好的学习条件,没有名师…他的学术功底能扎实到哪里去?

他在某些事情上是有本事的,提出‘大一统’‘推恩令’就证明一切了。但单就做学术这一点,他绝对非常普通,这是不可避免的。

倒不是说官员一定要有多高的学术水平,关键是,这个时代太多官员既没有做官的能力,也没有学术水平——刘彻不爽这些人是肯定的,没有一个老板喜欢各方面能力都不达指标的员工。

有没有做官的能力,这一点其实不太好强求,因为有做官能力的官员本来就是凤毛麟角,这是需要相关天赋的。一个国家的官僚集团,也用不着每一个人都有做官的能力,只要有一部分有能力的组成骨干节点就行了。

但学术水平,或者说学习成绩,这至少是可以强求的…既然能当官,就说明是有学习机会的,一个个有学习机会的人没学好就来当官了,这像话吗?

刘彻其实就是在不爽这些人日子过的太容易,想他这个做皇帝的人少时还得认真学习,甚至如今还要时不时上课。这些人就这么随随便便混日子…如果不是找不到顶班的,他甚至想把这些庸才全都换了。

只能说,换一批不仅会引起官场震动,关键是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换一批估计也是这样的水平。

刘彻忍不住向陈嫣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如今的学子也不知道是如何学的,痴傻了一样!想当初高皇帝时,张良、萧何、韩信、曹参…随便一人也是一时之选。如今没有战乱动荡,每日只管读书,反而没甚样子了!”

“开国之时经历的事多,便历练出来了而已。”陈嫣并不是厚古薄今那一派,所以能够比较理智地看待这个问题。而且她是支持‘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肯定是有所进步的,根本不必觉得今不如昔。

实际上,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现代文明,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积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陈嫣公道地道:“如今依旧是好时候,所以此时才能有卫青、汲黯、张汤、主父偃这些人!”

这是好话,也是实话…真要说的话,过了汉武这一朝,后来者也要羡慕他这个时候人才济济,就和他羡慕高祖皇帝时一样。

倒是刘彻,听了陈嫣的话相当意外。

“汲黯也就罢了,当初他给你我做过老师,当时我就知你欣赏他。卫青、张汤、主父偃这些,我倒不知你这般看好,竟能与开国名臣相提并论了。”

卫青不必说了,虽然他在对匈奴作战这件事上表现优秀,现在还在上谷、渔阳等地打仗,从前线传来的消息来看,显然是一切顺利的样子。但他到底还没有经历足够多的战役,还远没有到后世封神的地步。

实际上,以这个时代不少人的观点,卫青就算在战场上封神了,主流评价也会有些不喜。具体可以看太史公给他的归类,虽然太史公在《史记》中参杂了太多的个人情绪,像是过度抬高李广什么的,但其中的某些观点也不可能是太史公自己一个人的想法,不然写出来就太难以服众了。

即使是那些有失偏颇的观点,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很有市场的才对。

这种情况下,卫青虽然没有被指名道姓地批评,甚至评价总体正面。但篇幅那样少,若有若无地忽略,甚至有编排进‘佞幸’的意思,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不管老百姓怎么想(实际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老百姓,除开长安这种特殊地区的、边区的,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卫青这个人),军队方面怎么想,总之文官集团有这种想法应该不奇怪。

没错,卫青确实做了一些后世看来很伟大的事情,但是‘伟大’发生在身边的时候,是会被下意识忽略的,和他同时代的人是很难明白其中的意义的。

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人觉得卫青是靠自己姐姐卫子夫上位呢——现在卫子夫也是皇后了,还生下了刘彻第一个儿子,王夫人比她晚了一年,也在不久前生下了儿子。虽然两个儿子都还没有长大,但拥有男性继承人总算让宫内宫外都放松了神经。

除了卫青之外,张汤、主父偃也是现在当红的官员。主父偃的发迹快一些,张汤积累的多一些,他在田蚡时代就已经进入刘彻的眼帘了。他是一个典型的法家干吏,似乎每一段时间都要出一个类似的角色?

不过不管是张汤还是主父偃,外界的评价都不高。主父偃就不用说了,他的问题众人皆知。张汤的人缘比主父偃好一点儿,但说实在的,也好的有限。不过他的问题不在人缘上,作为一个很有酷吏气质的法家人物,人缘这种东西就是一次性手套,该扔的时候也就扔了。

只能说,张汤的定位就是酷吏那一挂。走上这条路,基本上就是孤臣了,他们就是纯粹的跟着皇帝的指挥走,是天子手中的一把刀…这个时代的酷吏和后来的酷吏差别很大,‘酷吏’更多意味着法律严明、不近人情、清廉(这一点有极少数酷吏没有做到)……

所以说是酷吏,其实应该是能吏、干吏才对。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人物,这个时候的人对酷吏普遍评价不高也是事实——按理来说,这个时代的酷吏都是一群应该得到称赞的人吧…然而没办法,不能用现代人的方式想问题,得想想古代人的脑回路。

古代可是能够有‘亲亲相隐’这种观念产生的!大义灭亲听起来很好,是一种赞扬。但实际上如果真的发现有亲人之间揭发,揭发者也会被疏远…套用现代的话来说,这是缺乏‘人情味’。

类似后世某些班干部会给老师打小报告…小报告上报的都是同学们不好的行为,起到了监督行为,有利于班级风气的培养,也算是班干部履行了职责。光光从这考虑,简直完美!然而现实就是,打小报告的班干部一般都会是被讨厌的。

古代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加强放大了这种情绪。

人们恐惧酷吏,所以得诋毁他们…凭空诋毁还不行,因为大家都是‘讲道理’的!所以得为自己的诋毁找到合适的理由。所以酷吏就被各种歧视了…不过酷吏们自己是不太在意这个的,在意这个的也做不了酷吏。

在他们眼里,看不上他们的都是守旧庸才,用不着多看一眼!

现在的陈嫣点名表扬的这些人,出了汲黯,全都是主流不喜欢的人。如果不是刘彻了解陈嫣的脾气,他都要觉得这是陈嫣在故意反讽了。

“朕见你并不喜这些人,平常也多有避讳,还道你不待见,如今恰恰相反,是过于抬高了。”刘彻其实也很欣赏张汤、主父偃这些人,不然也不会重用他们了。但是他自己潜意识也不会把这些人放到开国名臣那些人的水平。

“我确实不喜,如今不过是有一说一罢了。”陈嫣对此没有什么好辩解的。生活在这个时代,她才能明白,像张汤这样的干吏,主父偃这样的能人为什么会这样不招人待见了——或许是因为‘穷人乍富’,也有可能是性格就是这样,反正他们那不加收敛、得势便霸道的行事作风,确实让一些人皱眉。

张汤还稍微强一点,好歹他少年时是在长安长大,父亲虽然只是一小吏,那也是正经的国家公务员,他的条件已经比全国绝大多数的同龄人要好了。只要对比系不是世家子、贵族子弟,他并不差什么。